本报讯 (记者 宋晗语 陈名)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,眼下,一场场“向天空要空间、要效益”的变革正在余杭上演。
上午10时,“海创未来”领军人才项目——杭州一莱特流体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控机床已开始作业。这条智能生产线位于仁和里·杭实智造中心楼宇内,机器轰鸣声中,一排排总承零部件经过反复调试后整齐排列;另一边,机械臂上下舞动,灵巧的机器手指在毫厘之间进行着更精细的操作。
“我们对生产环境的稳定性、安全性要求比较高,这里的空间条件,比如层高和承重,都很符合生产需求,生产配套、政策力度等也与我们发展预期契合。”一莱特负责人周榜豪说。
有别于传统车间,一莱特将厂房搬进写字楼,研发办公与生产线仅一墙之隔。这正是“工业上楼”的典型案例。
今年6月,我区首个专精特新主题产业园区——仁和里·杭实智造中心正式投入运营。远远望去,醒目的撞色设计凸显了项目在工业美学中的满满新意。LOW-E低辐射隔热降耗玻璃幕墙与整体建筑融合得恰到好处,楼栋连廊与户外露台空间提高跨楼协同效率,加上园区中央生态下沉式广场与约10000平方米滨水景观步道的环绕,仁和里·杭实智造中心整体呈现出都市、商务、年轻的建筑品质。
园区总投资约11亿元,用地面积约5.5万平方米,总建设规模约21万平方米,规划6幢楼宇,配备平层厂房、独栋厂房、研发办公室、300人公共大会议室、下沉式中央生态广场等多元空间。
作为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有机更新的成果项目,仁和里·杭实智造中心主攻“工业上楼”,将传统工业厂房“扁平化”布局转变成垂直化空间形态,在不改变工业用地性质的前提下,大幅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,地块亩均效益实现跨越式增长,从原先的每亩低于5万元飙升至100万元;容积率也从原来的0.6提升至近3.0,真正实现“寸土生寸金”。
据了解,该区域原本“低小散”企业居多,能耗高、产出低。为有效提升亩均效益,2022年,余开区对该地块实施有机更新,探索“腾笼换鸟、凤凰涅槃”新路径,与杭实集团以政企合作模式联合打造仁和里·杭实智造中心项目。
“在前期设计阶段,项目充分考虑到功能空间的设置,以‘楼下生产、楼上创新’的理念,突破传统厂房单一功能限制,提供建面600-5000平方米不等的可选面积,以可租可售的方式,满足企业从初创、快速成长、总部落位的全周期选址需求,让空间为企业生长而定制。
特别是对于智能制造型企业,我们在研发、测试及投产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参数保障。”仁和里·杭实智造中心项目负责人王佳悦介绍,“包括2吨/平方米的承重、7.2米层高、120瓦/平方米的供电、3.0吨货梯、8-10米双向通道等硬件配置及弹性预留,可满足企业未来产能爬坡、设备运输、增容等各类需求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园区5号楼,这里设计了116米超长空间跨度的“一字型”多层厂房结构,最大柱间距为12.6米,大开间、大承重、大跨度的设计,消除柱网限制,提供广阔、灵活的平面空间,适用于完整生产线整体搬入、灵活调配,大承重楼板能轻松容纳重型生产设备和物料存储,满足企业自动化、智能化生产线的物理要求。
产业招引方面,仁和里·杭实智造中心围绕余开区产业定位,采用“基地+基金+服务”的招商引资模式,依托杭实集团、工投发展及杭实各子公司、各类产业投融平台资源优势,充分发挥产业园和基金协同作用,连接“链主企业+上下游企业”,以余开区“一智三新”(即智能制造、新装备、新材料、新能源)产业定位为导向,“芯机能”为招引方向,聚焦新质生产力要素培育,重点招引新材料、智能制造核心部件、集成电路、半导体设备等相关产业赛道的项目和企业,也为入驻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全要素赋能,在实现物理意义的“工业上楼”外,进一步协同产业链资源,真正实现企业集群式发展。
目前,仁和里·杭实智造中心项目一期已吸引15家企业入驻园区,其中3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;二期预计在今年10月投入使用。